首页 股票文章正文

港交所改革IPO定价机制:利好还是挑战?

股票 2024年12月23日 23:06 55 金融中心

香港交易所近日发布咨询文件,拟对IPO市场定价和公开市场监管框架进行全面改革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。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IPO定价流程,增加“具议价能力”投资者的参与,减少上市后股价与发行价的差距,并检讨公开市场的要求,提高市场对发行人和投资人的吸引力。

具体措施包括:

一、优化公开市场规定:

  1. 公众持股量计算: 澄清公众持股量的计算依据,并按发行人市值分层规定上市时的最低公众持股量,例如,市值低于60亿港元的最低公众持股量仍为25%,但60亿至300亿港元市值的公司,要求公众持有的证券于上市时的预期市值相当于15亿港元的百分比或15%;700亿港元市值以上的公司,则要求为公众持有的证券于上市时的预期市值相当于70亿港元的百分比或5%。
  2. 持续公众持股量: 探索允许发行人在上市后更灵活地维持较低公众持股量,并加强每年披露公众持股量的规定,以提高透明度。同时,探讨在香港建立场外交易市场的可能性。
  3. 自由流通量: 规定由公众人士持有的股份中有一定部分在上市后即可自由交易,以提供更多流动性。
  4. A+H发行人: 降低A+H股发行人须于香港上市的最低H股数门槛,为A+H股发行人提供更多弹性。

二、改革IPO定价及发售机制:

  1. 基石投资的监管禁售: 就基石投资的禁售期征询意见,考虑允许基石投资者相关证券“分阶段解禁”,例如,50%的证券可在上市后三个月解禁,其余在六个月后解禁。此举旨在平衡市场稳定性和基石投资者参与积极性。
  2. 配售部分: 要求发行人将至少一半的发售股份分配予建簿配售部分,确保每次IPO均按照稳健的建簿机制进行定价。
  3. 公开认购部分: 给予上市发行人弹性,灵活选择公开认购的初始分配份额(5%或10%),并调整回拨机制上限(20%或取消)。

三、灵活定价机制:

允许发行人在指示性发售价范围向上修订最终IPO价格不多于10%,提升香港市场的竞争力。

改革的必要性与潜在影响:

香港交易所认为,现行部分规定,例如对公众持股量的要求,对大型发行人造成一定困扰,并与其他国际市场相比缺乏竞争力。此次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,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竞争力,吸引更多优质公司来港上市。然而,改革也可能带来一定的风险,例如,放宽基石投资者禁售期可能导致短期投机行为增多,影响市场稳定性。

结语:

香港交易所的改革方案旨在优化IPO定价机制和公开市场监管,增强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。但具体效果仍有待观察,未来市场发展将对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做出最终评价。此次改革是香港资本市场适应全球市场变化,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一步,其成败将对香港乃至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产生深远影响。

标签: IPO 香港交易所 股票市场 金融科技 DeFi

发表评论

久久股民网 Copyright © 2024-2025 . All Right Reserved 备案号: 滇ICP备2023010141号-7

Sitemap